本篇以方便大家在欣赏中式古典家具时能看出门道,明白所以然;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了解中式古典家具的榫卯结构也有益于大家对自家实木家具的保养,有兴趣的读者姑且观之。
(一)龙凤榫加穿带
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如上图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
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
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
明清古典家具榫卯结构浅析:攒边打槽装板
(二)攒边打槽装板
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
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
“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装板的木框趱成后,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伸缩性不大,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稳定坚实。木板断面没有纹理,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纵切面。因此趱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
明清古典家具榫卯结构浅析:楔钉榫
(三)楔钉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圆形桌、几的面和托泥用此法做成。
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之端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的、头粗尾细的楔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是两根弧形弯形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关门钉,极少数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趱打眼,销入一枚木钉或竹钉,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动。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修理古典家具,遇到这种情况时须将钉凿碎,方能拆卸,否则会把榫卯拆坏。良工制榫实在无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为,或因当时定制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为之。